作者:史乐,男,四川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改编,再到红色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承,这些都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探索空间。本文将继续深入分析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的特点及其在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一、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的定义及特点
跨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多种媒介平台,将同一内容进行传播的过程。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可以迅速将影视作品推向市场,满足观众需求;其次,传播形式多样,如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最后,互动性强,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
二、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育人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不仅丰富了传播手段,拓宽了传播渠道,更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传播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例如,近年来我国推出的主旋律电影,《战狼》、《红海行动》等,展现了我国军人的英勇形象,激发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育人的积极方向
1.1打破壁垒感受,增强审美认知
影视文化是人们以审美的形式认识世界并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它可以通过在银幕上、屏幕上塑造出的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陶冶人、教育人引导受众追求特定的价值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用一定审美观去辨别人间世态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思考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应采取怎样的道德原则等问题。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给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也能取得影响和重塑他们精神世界的效果。可以通过优秀影视文化长期、综合、大范围地渗透、辐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广受众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为美育赋能,延展育人空间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媒体融合的加剧,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为影视作品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也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改编,再到红色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传承,这些都为高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探索空间。通过跨媒介传播,影视作品可以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人,如《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小说《魔道祖师》,作品中的仙侠元素、江湖情义等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有助于传播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现实题材作品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可以加深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引导观众积极面对生活。
1.3 拓展传播渠道,增强文化影响力
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在高校美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创新探索价值。通过充分发挥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的优势,高校可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影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将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纳入高校美育与人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充分利用校内外影视资源,举办影视作品鉴赏、影评人讲座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特别是组织学生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改编和传播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既为影视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只有把握住机遇,应对好挑战,才能让影视作品在跨媒介传播中发挥出更大的育人价值。
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育人的消极方向
2.1 不良价值观传递
世界上的影视作品复杂多元,有些作品出于创作者个人的情绪宣泄,或为了商业目的而追求感官刺激,某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虚无主义、暴力倾向、追逐金钱的价值观和奢华的生活方式对观众就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感染力。目前商业影视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崇尚物质享受、提倡奢侈消费及放纵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受众的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我们通过传统规范和思想教育很难完全消除这种强大的诱惑力。受众对这种“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及物质条件较为羡慕,而与现实生活的差距又激起他们更强烈的欲望,渴望和追求物质享受,想去接近和效仿这种生活方式。而在这一追求的过程中,金钱甚至权力是达到目的的主要手段,因而往往导致他们”一切向钱看”。很多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处于整合形成阶段,难免受其影响和误导,于是把“”以人为本”片面地理解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和享乐至上,甚至将这一价值观融入职业选择、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被接受和运用。
2.2 信息误导
在跨文化交流中,影视作品可能将特定文化或民族的观念过分夸大或片面化。这可能导致观众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产生误解和偏见。一些影视作品在角色刻画上可能存在刻板化的问题。例如,性别角色的刻板化,将女性描绘为弱势、依赖性强,男性则被塑造为强势、好斗。这种定型可能会影响观众对于真实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和接纳。同样,有时影视作品可能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误导性的呈现,刻意篡改历史事实或夸大某些事件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产生误解和误导。
三、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育人路径探索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承担着较强的价值引导和教化功能。近年来,随着民众文化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影视制作技术的创新发展,影视作品数量在新时代呈现爆发式发展,影视传播在新时期已经开始成为育人的重要平台。作为现代新型的信息媒体,影视作品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学、文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思想内涵,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与表现方式对当代受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影视作品,特别是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纳入育人体系,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渠道,助力文化传播。
将影视鉴赏教育纳入育人体系
可以将影视鉴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将其融入到现有的文学、艺术或文化课程中。提升受众分析、解读和评价影视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学校、电影院、发行方、教育机构、讲座、社区等形式,为全社会可以提供多样性的影视作品,包括不同类型、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影片。这有助于受众拓宽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和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规范传播秩序和传播内容
影视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引起受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揭示了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受众通过观影和讨论,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现实,形成更加全面的社会认知。影视作品能够传递价值观念,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强调了法律的权威和人民的利益至上,引导受众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通过观影和讨论,受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影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影视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在大众文化时代的受众也已习惯通过大众传媒中表现的内容来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影视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对受众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文艺工作者极转变观念,学会运用影视文化这一信息渠道与手段来进行育人工作,有助于拓展育人平台,助力文化传播。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影视作品跨媒介传播的优势,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受众喜爱的题材和关心的话题,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多元化的改编路线和不断提升的技术理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者:史乐,男,四川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休闲周刊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xweekly.com/134.html